拼命工作的年輕人們
你為什么不結婚
婚姻制度真是過時產物了么
我們問了幾位有話想說的朋友
擔心婚后留給個人發展(包括事業、智識等)的時間與空間變少;
想要先找到真正的自己,再結婚;
因為父母或周圍人婚姻的不幸而擔心自己可能無法獲得幸福;
沒有看到過成功的案例,不想因為結婚讓自己的生活面目全非;
或者是同性婚姻尚未合法化......
現代婚姻制度真的在崩潰離析中么?聽聽他們到底怎么想的:
職業紅娘Lola,見過了大風大浪的血淋淋的相親市場,3年婚戀網站,服務過近200對佳偶。
當然,當然變成怨偶的比例也不低。
靠著婚姻“發家致富”的大佬女人、瘋狂工作只交小奶狗的女創業者、北大剛畢業就著急恨嫁的高知才女......
女性對婚姻的需求是天然而逐漸開始畏懼的。
原生家庭適配、財政方面互補型的,目前看來失敗率還是偏低。
這其實并不是現代人自動情感選擇的倒退。
大家工作太拼命太忙了,相親市場將一切條件透明化,效率化,專門應對大家的“婚姻焦慮”。
剛滿27歲的Lola今年也準備結婚了。“你真的說不出什么原因,體內控制結婚生孩子的程序忽然就被喚醒。”
“我沒覺得結了婚就好了,或者不好了。反正心里就有個聲音說“差不多該結了”。
27歲的Becky,是個視覺陳列師。兼職碼字寫影評。
她的擇偶降維史是這樣的:
從必須得是靈魂共振的精神依靠型,過渡到身邊有個人彼此關心下吃喝拉撒、不會突然搞失蹤的就可以了。
從"爸爸型年上攻"到"年下小奶狗",也算交往了百科全書似的男人類型。
戀愛時,忍一時都很不容易,甭說婚姻制度下說出“要忍一輩子的誓言了”。
我焦慮的是自己如何變得更自我,更自洽......而不是“嫁不嫁得出去”。
畢竟,讓你失望的大豬蹄子怎么可能只讓你失望一次呢?
可是,讓你開心的人可以越來越多。
如今的社會,男的不缺性,女的不缺錢。
當婚姻不再被看做是戀愛的終極目標,更多個性化的相處方式自然圓融。open relationship(開放式樣關系)并不是一個貶義詞。
不然我們這么拼命地努力工作是為了什么?
公司制的婚姻經濟功能在逐漸消失,養子防老的風險保障功能也市場化了。
婚姻是社會需要,養老院才是非常人性化的設計。
“結婚不結婚、性關系是否穩定,我覺得還拿出來討論是這非常可笑的事情。”
有一次在新西蘭旅行的時候,遇見一對年近八旬的老夫妻,兩人在準備人生遺愿清單“To Do List”最后一項,商量著一起蹦極。
一邊爭吵著“誰的心臟更好誰先蹦”,一邊規劃著“搶救細節”。但是我羨慕的是優質的陪伴,不等同于羨慕婚姻。
誠實的生活方式就是按照身體的意愿行事,餓的時候才吃飯,愛的時候不必撒謊。
“婚姻制度早就崩潰了。我對婚姻制度的不認同表現在我可以完全Ta工具化。為了任何一個理由我都可以結婚。”
去年女友想來澳大利亞讀書,需要辦理手續非常繁瑣,恰好我還是固定居民,我根本不想結婚,無所謂。可是可以給她辦一個身份,我們就結婚了。
這件事情恰好證明了我對婚姻制度的蔑視,不如就用Ta換點實在的東西。
人類所有的婚姻、家庭,親戚關系全都不是天經地義的。經濟結構關系漸進,這一切都在改變。
人性需要出口,被拘著的人多半將面目可憎。
傳統的婚姻關系到底會變成什么樣?我們拭目以待。
戀愛第八年,領證兩周年的已婚婦女。
我們的感情為何“如此順利”? 因為波折。
或許是因為恰好在對的時間,我大二他大三,最無憂無慮且理想天真。在一起,又在兩個人的人生階段共同面對了一些困難。
比如說本科畢業時他拿到了保研資格去了上海,而到了我保研的時候政策突變,去了相隔遙遠的北京。
好勝心讓我們都不想主動提分手,總覺得誰先說出口就輸了。
研二他做出留學的決定,隨后便進入到高壓備考托福GRE以及準備自己畢業論文的階段。理想的offer到手了,他先來到大洋彼岸,我們異地一年;
等到我畢業申請了陪讀簽證結束了異地。我們努力地生活在一起。三年見四面,自然矛盾少而甜蜜多。
兩個人都在成長著,但是其實我已跟不上他的步伐了。坦率地告訴他,愛是最有效的粘合劑。
承認差距,積極認慫是非常正面的處理態度。
“步入婚姻時,另一半必須是你非常非常心怡的愛慕的,完全是荷爾蒙的牽引,只針對他這個人,比如外形、性格,而不針對任何身外之物。”
“不管怎樣,結婚之后,必然的會有很多矛盾,你會有100次掐死他的沖動,和1000次想分手的念頭。”
在婚姻里幸存下來的都是勇士,各位加油。
人生還很長,
關于婚姻,
大家也不必著急給出答案。
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狀態吧,
憑心而論,你真的主動想結么?
(撰稿、編輯:王瑩Ying)